挪威与中国(2016年1月19日)恢复了自2010年中国持不同政见者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后被“冷战”的外交和政治正常关系。
2016年前往北京访问的挪威外交大臣布兰德(Boerge Brende)说,两国将立刻就自由贸易恢复谈判。
2009年12月25日,北京法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零八宪章》起草人刘晓波有期徒刑11年。
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将当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刘晓波,令中国极为不满,并召见挪威驻中国大使提出抗议。
刘晓波因”中国为基本人权进行长期非暴力斗争”而获奖。(路透社)
挪威官员表示,诺贝尔委员会独立于挪威政府,挪威希望继续保持同北京的友好关系。
但是中国取消了与挪威的官员互访,并中止了与挪威的贸易谈判。
挪威领导人埃尔纳·索尔伯格说,冷落达赖喇嘛是修补与中国关系的”必要牺牲”。(路透社)
2011年9月,挪威石油部长穆厄抵达北京,成为两国关系交恶后首位访华的挪威部长级官员。
穆厄访问北京被看成是中国和挪威之间的关系解冻。
最后,挪威在经历了6年的调和之后,于2016年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两国为此签署了联合声明。
声明承认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是麻烦的源头,挪威政府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声明中还表示不支持任何损害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行动。
换句话说,如果未来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中国内政的批评者之一,协议中没有任何条款可以阻止中国采取类似强制性外交政策的行动。
上个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挪威时被问及这一可能的情况。
“中国在这方面的立场是坚如磐石的。
这场口水战持续了六年,两国最终在2016年实现关系正常化。
十年后,澳大利亚在呼吁调查COVID-19的起源后,发现自己的处境非常相似。
那么,澳大利亚能从面对中国愤怒的其他国家学到什么?
首相斯科特·莫里森说,他”绝不会为了回应胁迫而交易我们的价值观”。(澳大利亚广播公司)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本周发布的新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政府如何对其他国家实行“强制性外交”。
报告中称,该党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贸易,旅游业和外交接触的限制。
它从国家发出的威胁开始,如果目标国家没有停止活动,则实施贸易限制,或投资限制或旅游限制,并且基本上一直持续到目标国家纠正其行为。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认为,澳大利亚实际上并不希望回到与中国不利的外交状态。
为此,报告建议面临中国压力的国家可以通过多边论坛联合起来,组成联盟,在论坛上呼吁与中国政府进行交流。
潜在的对策可能包括联合声明,经济制裁或旅行限制。
该报告建议“五眼联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和美国——可以通过一项集体经济安全条约。
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对一个伙伴采取强制措施,该集团可能会对中国采取经济或外交行动。
报告还表示:“修复中澳关系并不能保证将来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似乎是中国共产党随意升级和缩小事态严重性的问题,所以如果澳大利亚现在真的致力于修复两国关系,从长远来看,并不能完全保证它实际上会对澳大利亚绝对有利。”
今年6月,当被问及中国的制裁措施时,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相当强烈地表示,他的政府对修复两国外交关系不感兴趣。
他对记者说:“我们是一个开放的贸易国家……但是,我永远不会为了回应来自任何地方的胁迫而交换我们的价值观和立场。”
然而,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所的Sow Keat Tok 警告说,澳大利亚需要提防,以最近被拘留的澳大利亚记者程蕾的案件为警惕,对前一步行动保持谨慎态度。
Tok博士继续表示说,缓和中澳关系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不应该对抗中国的强制外交政策,但澳大利亚在进行隔空喊话的外交行为时应该谨慎。
“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我们需要谨慎行事……我不认为我们需要牺牲我们的价值观来进行低调的外交。”
获取最新澳大利亚新闻资讯
长按关注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